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0:15:10  浏览:802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规定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规定
1999年5月14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现发布《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规定》(CCAR-18),自1999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民用航空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民用航空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从事民用航空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以下简称民航总局)对“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以下简称监察员)实施统一考核发证和监督管理。
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民航地区管理局)根据民航总局授权,负责本地区监察员的考核工作,并对本辖区内的监察员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监察类别、监察专业和监察范围
第四条 监察员按下列监察类别和专业设立:
(一) 航空安全类;
(二) 飞行标准类,划分为飞行运行和航空卫生二个专业;
(三) 航空器适航类,划分为航空器型号审定、航空器生产审定、航空器维修审定和航空器运行监督四个专业;
(四) 机场类,划分为机场建设和机场运行二个专业;
(五) 安全保卫类;
(六) 空中交通管理类,划分为管制、通信、雷达导航、航行情报和气象五个专业;
(七) 民航总局认为必要的其他类别。
监察员确定监察类别后称为“中国民用航空XXXX(类别)监察员”。
监察员可以具备一个以上专业的监察资格。
第五条 监察员的监察范围分为全国监察和地区监察两类。
监察员的监察范围由民航总局有关职能部门确定。
第六条 监察员的监察类别、监察专业和监察范围,应当在监察员证件上载明。

第三章 监察员资格和证件
第七条 监察员应当是民航总局和民航地区管理局承担外部管理职责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或者是接受民航总局或者民航地区管理局的授权从事检查、监督、认可工作和接受委托实施行政处罚工作的事业组织(以下简称受委托组织)中承担外部管理职责的正式工作人员,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 热爱本职工作,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二) 从事民航相关工作二年以上,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三) 熟悉相关专业的业务知识;
(四) 熟悉有关民用航空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五) 具备相应的行政法律基础知识。
第八条 监察员应当经过业务考核和行政法律基础知识考核。
民航总局、民航地区管理局的监察员由民航总局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业务考核,受委托组织的监察员由本单位组织业务考核。
民航总局、民航地区管理局和受委托组织的监察员由民航总局或者民航地区管理局法制职能部门组织行政法律基础知识考核。
业务考核和行政法律基础知识考核成绩由考核部门存档。
第九条 具备第七条规定条件并按第八条考核合格的人员,由民航总局统一颁发监察员证件。
考核不合格的,经补考合格后方可颁发监察员证件。
第十条 监察员证件为“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证,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证的有效期为三年。
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证(以下简称监察员证)由证件夹和证件组成。
证件夹格式见附件一;证件分为正页、副页和附加页,其格式分别见附件二至附件七。
正页应当盖具民航总局印章,副页应当盖具民航总局职能部门印章,正页和副页同时使用并分别盖具印章,方为有效。
划分监察专业的监察类别,其监察员证件应设附加页,由民航总局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该部门印章。附加页可由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决定增设或撤销。
第十一条 监察员证件应当统一编号。编号以类别代码和四位数字序号组成。
监察类别英文大写字母代码见附件八。
四位数序号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编号方法见附件九。
第十二条 监察员实施行政执法时,应当出示监察员证。未持有监察员证而执法的,有关单位或个人可以拒绝接受监察。
第十三条 监察员证不作为进入民用机场控制区的证件使用。
第十四条 监察员证不得转借他用,不得出于私人利益和为个人方便使用。
第十五条 民航总局和民航地区管理局对持有监察员证的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审核,对不适合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予以调整,并收回或者报民航总局收回其监察员证。
第十六条 监察员离开行政执法工作岗位,应将监察员证交回民航地区管理局或者民航总局,并由民航总局统一备案、销毁。
第十七条 监察员证不得涂改。经涂改的监察员证无效。
监察员证如有遗失,应立即向民航总局或者民航地区管理局报告,并公开声明作废后,再办理补发手续。
第十八条 监察员名单和编号,由民航总局定期公布。

第四章 监察员的职责、权限和工作准则
第十九条 监察员依法履行下列一般职责:
(一) 对受监察单位和个人贯彻执行民航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二) 主持或者参与事故、纠纷的现场调查;
(三) 对违法行为进行检查处理,并办理行政处罚事项;
(四) 参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活动;
(五) 承办规定的或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监察员履行上述职责,应当及时向所属机关或者组织报告情况。
各类别监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和民用航空规章的规定履行其基本职责,其基本职责在监察员证副页上载明。各专业监察员在基本职责范围内依据专业分工履行其专业职责,其专业职责在监察员证附加页上载明。
第二十条 监察员履行职责时的权限如下:
(一)巡视、检查现场(包括证件、资料、设施、设备、航空器等);
(二)约见或者询问受监察单位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
(三)调阅、摘抄、复制、扣押有关资料、物品;
(四)抽样取证;
(五)制止违法行为;
(六)向所属机关提出行政处罚建议或者依法作出当场处罚决定;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权限。
第二十一条 监察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十二条 监察员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公务;在依法行政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奖惩严明,不得徇私枉法。
第二十三条 监察员应当认真学习有关知识,熟悉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要努力钻研业务,适应工作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 监察员应当廉洁行政,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得接受执法相对人的礼金、宴请,不得接受其邀请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得私自占用执法相对人的车辆、通讯设备,不得要求执法相对人报销个人费用。
第二十五条 监察员应当严格执行有关罚款及其他罚没物的规定,不准侵占、截留、挪用罚款或者其他罚没物。
第二十六条 监察员必须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对列入秘密级以上(含秘密级)的资料,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公开刊物、报纸、电台或电视台发表。需对外提供或公开发表时,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及同级保密委员会或部门领导审查批准。对秘密级以下的资料,要妥善保存。
监察员应当为举报人及其要求保密的事项保守秘密。
监察员应当依法为执法相对人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二十七条 监察员处理涉外事件,必须严格遵守外事纪律,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的利益。
第二十八条 监察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文明执法,尊重执法相对人,认真解答执法中的问题。
监察员不得随意侵犯行政执法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执法工作中应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十九条 监察员应当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办理行政执法事项,不得越权处理有关公务。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不得推诿。遇有不同意见时,下级要服从上级。
第三十条 监察员应当在监察员证载明的监察类别、监察专业和地域监察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责。
监察员发现监察事项或行政处罚事项超出本人监察类别、专业、地域范围的,应当向有关机关、组织报告。
第三十一条 监察员与行政执法事项或者行政执法相对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监察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视情况收留或者收回其监察员证,并可给予行政处分:
(一) 涂改、转借监察员证的;
(二) 违法使用监察员证的;
(三) 超越职责范围实施行政执法的;
(四) 违反廉政规定或者侵吞罚款或者其他罚没物的;
(五) 非法泄漏国家秘密或者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的;
(六) 违反外事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 违反规定侵犯受监察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的;
(八) 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监察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监察员有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的,有关单位或个人可以向有关机关或者组织检举。
第三十五条 伪造监察员证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1999年9月1日起施行。
本规定施行之日前发布的有关民用航空行政执法人员称谓、证件的规定同时废止,根据这些规定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同时作废。

附件一:监察员证件夹封面
------------------------------------------------
| |
| |
| 中国民用航空 |
| CHINA CIVIL AVIATION |
| (局徽) |
| |
| 监 |
| |
| |
| 察 |
| |
| |
| 员 |
| |
| INSPECTOR |
| |
------------------------------------------------

附件二:监察员证正页正面
------------------------------------------------
| 中国民用航空 |
| 航空器适航监察员 |
| CHINA CIVIL AVIATION |
| AIRCRAFT AIRWORTHINESS |
| INSPECTOR |
| |
| 姓名:---------------- №AA0011 |
| Name:---------------- |
| 部门:---------------- (1寸彩色照片) |
| Dept.: -------------- |
| 发证日期:------------ |
| Date: ---------------- |
| 发证机关:------------ |
| ------------ |
| Issued by:------------ (防伪标记) |
| |
------------------------------------------------

附件三:监察员证正页背面
------------------------------------------------
| 使用说明 |
|1.本证根据CCAR-18 颁发,用于证明持证人的行政|
| 执法资格。 | 监察员证正页尺寸
|2.本证同时含有正页、副页,方为有效。 | 为6.6cm×9.6cm
|3.本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 |
|4.本证如有遗失、毁损,应立即报告发证机关。 |
|5.伪造本证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监察员证正页) |
------------------------------------------------

附件四:监察员证副页正面
监察员证副页尺寸为6.6cm×9.6cm,底色为白色,民航总局监察
类别代码为水绿色,民航地区管理局监察类别代码为兰色。
----------------------------------------------------------------
| 中国民用航空航空安全监察员 |
| CHINA CIVIL AVIATION |
| AVIATION SAFETY INSPECTOR |
|编号: № |
|姓名: ------------------ Name: ------------------ |
|监察范围: ---------------- Region: ---------------- |
|基本职责: 全面监督检查民用航空飞行安全和地面安全活动;监督 |
|检查航空安全事件调查处理工作;组织和主持对重大事件和事故的 |
|调查处理;查处违法行为。 |
|Duties: To inspect overall flight safety & ground safety; |
| to inspect investigation & prosecution of aviation inci- |
|dents; to organize investigation on and handle severe avia- |
|tion incidents & accidents; to handle illegal acts. |
----------------------------------------------------------------
----------------------------------------------------------------
|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标准监察员 |
| CHINA CIVIL AVIATION FLIGHT |
| STANDARDS INSPECTOR |
|编号: № |
|姓名: ------------------ Name: ------------------ |
|监察范围: ---------------- Region: ---------------- |
|基本职责: 对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在飞行运行和航空卫|
|生方面实施审定、监督、检查;查处相关的违法行为。 |
|Duties: To certify, survey & inspect operators and airman |
|engaged in civil aviation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flight |
|operation and civil aviation medicine; to handle the rele- |
|vant illegal acts. |
----------------------------------------------------------------
----------------------------------------------------------------
| 中国民用航空航空器适航监察员 |
| CHINA CIVIL AVIATION AIRCRAFT |
| AIRWORTHINESS INSPECTOR |
|编号: № |
|姓名: ------------------ Name: ------------------ |
|监察范围: ---------------- Region: ---------------- |
|基本职责: 对民用航空产品及其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实施审定、|
|监督、检查;查处相关的违法行为。 |
|Duties: To certify, survey & inspect civil aviation products|
|and their designs, manufacturing,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 to handle the relevant illegal acts. |
----------------------------------------------------------------
----------------------------------------------------------------
| 中国民用航空机场监察员
| CHINA CIVIL AVIATION AIRPORT INSPECTOR
|编号: №
|姓名: ------------------ Name: ------------------ |
|监察范围: ---------------- Region: ---------------- |
|基本职责: 监督检查民用机场建设工程和规划管理、建设标准的执 |
|行、机场及相关企业的运营;民用机场使用许可审定及安全运行监 |
|督。 |
|Duties: To supervise & examine the management of civil air- |
|port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planning, the implementation |
|of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the business operation of |
|civil airport and its subsidiary enterprise(s); to certifi- |
|cation of airport and to supervise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
|airport and it's flight area. |
----------------------------------------------------------------
----------------------------------------------------------------
| 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监察员 |
| CHINA CIVIL AVIATION SECURITY INSPECTOR |
|编号: № |
|姓名: ------------------ Name: ------------------ |
|监察范围: ---------------- Region: ---------------- |
|基本职责: 监督检查民航空防安全管理、安全检查、机场控制区管 |
|理、消防和专机警卫工作;指导处理非法干扰事件;查处违法行为。|
|Duties: To supervise & inspect the management of civil avia-|
|tion security, the security check, the management of airport|
|controlled areas, fire-fighting, the special aircraft se- |
|curity; to direct the handling of illegal interference; to |
|handle illegal acts. |
----------------------------------------------------------------
----------------------------------------------------------------
|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监察员 |
| CHINA CIVIL AVIATION AIR TRAFFIC |
| MANAGEMENT INSPECTOR |
|编号: № |
|姓名: ------------------ Name: ------------------ |
|监察范围: ---------------- Region: ---------------- |
|基本职责: 监督检查民用航空空管系统的日常运行、设施建设、气象|
|信息和航行情报提供及空中交通安全管理。 |
|Duties: To supervise & inspect the daily operation of civil |
|ATCs, the construction in facilities in civil ATCs, the pro-|
|vis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aeronautical |
|information and air traffic safety control. |
----------------------------------------------------------------

附件五:监察员证副页背面
----------------------------------------------------------------
| 监察员注意事项 |
|1. 监察员执法监督时必须携带并出示本证。 |
|2. 监察员的执法监督工作接受民航总局或民航地区管理局的检查。 |
|3. 监察员离开工作岗位时,应将本证缴回发证机关。 |
|4. 监察员依据CCAR-18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监察员证副页) |
----------------------------------------------------------------

附件六:监察员证附加页正面
----------------------------------------------------------------
| 中国民用航空航空器适航监察员 |
| CHINA CIVIL AVIATION AIRCRAFT |
| AIRWORTHINESS INSPECTOR |
|编号: № |
|姓名: ------------------ Name: ------------------------ |
|监察专业: ---------------- category: -------------------- |
|监察范围: ---------------- Region: ---------------------- |
|具体职责: ------------------------------------------------ |
|---------------------------------------------------------- |
|---------------------------------------------------------- |
|---------------------------------------------------------- |
|Duties: -------------------------------------------------- |
|---------------------------------------------------------- |
|---------------------------------------------------------- |
|---------------------------------------------------------- |
| |
----------------------------------------------------------------

附件七:监察员证附加页背面
------------------------------------
| |
| |
| 签发人-------- |
| (民航总局有关 |
| 职能部门公章) | 监察员证附加页尺寸
| | 为6.6cm×9.6cm
| |
| |
| |
| |
| (监察员证附加页) |
| |
------------------------------------

附件八:监察类别英文代码
(一) 航空安全类:AS;
(二) 飞行标准类:FS;
(三) 航空器适航类:AA;
(四) 机场类:AP;
(五) 安全保卫类:SB;
(六) 空中交通管理类:TM。

附件九:监察员证件编号方法
监察员证件四位数序号由阿拉伯数字组成。其中:
0011-0019为总局各职能部门司局级领导监察员证件编号;
0021-0099为民航总局各职能部门处级及处级以下监察员证件编号;
1001-9999为各地区管理局各监察员证件编号; 1001-7999编号中,其千位数字按下列规定:
华北地区管理局:1;
华东地区管理局:2;
中南地区管理局:3;
西南地区管理局:4;
西北地区管理局:5;
东北地区管理局:6;
新疆地区管理局:7。
编号末尾不用数字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及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及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

工信部联节〔2010〕6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
  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推动工业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科技部决定在工业领域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下简称“两型”企业)创建工作。
  各地区、有关中央企业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0〕165号)要求,组织推荐了一批“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备选企业。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认真评审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第一批试点企业。现将“两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及试点企业名单印发你们,请按照要求抓紧组织试点企业认真做好试点工作,并于2011年2月25日前将“两型”企业试点方案,试点工作负责人、负责部门及联络人名单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
  附件:1.“两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
     2.“两型”企业创建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
     3.“两型”企业试点方案编制要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科技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七日



附件1:

“两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推动工业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科技部决定在工业领域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下简称“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现提出如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对于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建“两型”企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行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工业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创建“两型”企业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是工业领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创建“两型”企业是我国加快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要求。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压力,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实现工业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培育一批“两型”企业,树立行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对于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创建“两型”企业是落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决策的重要抓手。工业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主要载体。创建“两型”企业,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式工业发展实践经验,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创建“两型”企业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的关键举措。“两型”企业创建立足于树立一批达到最先进的能效环保标准甚至实现废水、废渣“零”排放和“零”填埋堆存的标杆企业,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企业实现对标达标,对企业节能环保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对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型”企业创建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在重点行业开展“两型”企业试点,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大力推进“两型”企业建设工作,引导工业行业和大多数企业形成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的新思路,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典型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两型”企业创建工作拟先通过3年试点,摸索和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面推进。
  2.坚持企业探索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两型”企业创建工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探索“两型”企业创建的途径和手段;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逐步研究完善“两型”企业创建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坚持重点突出与区域平衡相结合。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要突出重点,选择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重的行业作为优先领域先行开展试点。在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时,充分考虑地域平衡问题,引导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4.坚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为目标,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引导工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引导工业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企业,经过3年试点,建立一批示范企业,形成试点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和基本思路;研究确定不同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积累经验、树立典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点企业通过3年的努力,形成“两型”示范企业,在产品结构、产出效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企业资源产出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产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显著降低,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固体废物基本上实现综合利用,废水力争实现循环利用和“零”排放,废气、余热余压等充分合理利用;污染排放量大幅度降低,“三废”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部门,有关中央企业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及院士专家对试点工作的支撑作用。各试点企业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试点工作具体负责部门,研究确定各项任务分工,落实责任。
  (二)编制试点方案。试点企业应组织编制试点方案,通过地方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部门联合上报或中央企业上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联合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试点方案要明确“两型”企业建设的标志性目标,明确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以及能源、水、原材料节约,清洁生产、“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各方面的具体计划和措施。
  (三)抓好组织实施。试点方案审查通过后,试点企业要按照试点方案确定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工程,积极部署落实,加快推进“两型”企业创建有关工作,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力争通过3年的工作,达到“两型”示范企业基本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中央企业要加强对试点企业创建工作的具体指导。
  (四)加强政策支持。试点企业对试点方案中有关重大项目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给予优先支持;对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五)加强管理。试点企业要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建立资源消耗、环境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完善资源环境统计和核算制度,健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岗位和人员队伍建设。
  (六)监督检查。各省(区、市)经信委(工信委、厅)会同财政、科技部门、中央企业要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监督检查制度,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有关情况及时报告。
  (七)验收推广。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的企业,经各地区有关部门、中央企业审定后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提出验收申请。对试点先进经验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组织推广。
  (八)表彰奖励。对试点先进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完成试点任务、达到“两型”示范典型要求的企业,授予“两型”示范企业称号。
  (九)制定标准和政策。加快推进“两型”企业评价标准研究,确定不同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加强“两型”企业优惠扶持政策研究。
  (十)加强动态监管。对“两型”示范企业定期进行复核,复核合格者,享受“两型”企业称号和相关政策优惠。复核不合格者,取消其“两型”企业称号和政策优惠。

附件2:

“两型”企业创建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

钢铁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兴澄特钢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有色金属
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信发集团有限公司、怡球金属资源再生(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

化工石化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公司、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宁夏英力特化工有限公司、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翁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昌化工集团公司、浙江皇马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山西焦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华勤橡胶工业集团、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环科集团三明市高科橡胶有限公司、青岛天盾橡胶有限公司、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建材
北京新北水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材料集团水泥有限公司、铜陵海螺水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四川峨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宜昌)有限公司、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吉林亚泰集团建材投资有限公司、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有限公司、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蒙娜丽莎有限公司、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国环页岩制品有限公司

轻工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第五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四平金士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泰格林纸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恒丰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博湖苇业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湘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深圳市美盈森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纺织
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乡白鹭化纤集团公司、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通信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深南电路有限公司、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
一汽解放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

机械装备
山西太重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长城须崎铸造有限公司


附件3:

“两型”企业试点方案编制要点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概况
  1.企业名称、性质、所在地、人员构成等;
  2.主要经营范围、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产量、销售情况等;
  3.近三年资产财务状况:生产设备及其他负债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等;
  4.在国际、国内同行业所处地位。
  (二)企业的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
  1.工程技术人员情况;
  2.企业研发能力及成果;
  3.主营业务采用的核心工艺技术及水平;
  4.在国际、国内同行业所处地位。
  (三)近三年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1.主要原材料、燃料、水等能源资源消耗;
  2.单位产品能源资源消耗;
  3.在国际、国内同行业所处地位。
  (四)近三年废弃物排放及综合利用情况
  1.“三废”产生、处置和排放情况、排放达标情况;
  2.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综合利用方面开展的工作及成效;
  3.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项目及投入情况;
  4.废弃物排放及综合利用水平在国际、国内同行业所处地位。
  (五)企业管理能力
  1.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2.制定和出台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综合利用等管理制度以及执行情况。
  3.产品成本、投融资、现金流量等管理制度以及执行情况。
  二、总体思路和创建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本单位创建“两型”企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二)创建目标
  1.提出“两型”企业创建的标志性发展目标;
  2.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能耗、水耗、主要原材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目标和具体指标。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作
  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创建目标相衔接,提出企业发展、技术研发以及能源、水、原材料节约,清洁生产、“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各方面的重点任务。
  对目标应进行分解落实,提出需解决哪些关键性问题及与目标对应的主要任务;突出重点和标志性工程。
  四、重点项目规划和投资
  提出对完成创建目标具有重要支撑的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计划。
  对规划中的核心项目要达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要求,并说明项目对创建“两型”企业所起的作用,项目主要技术路线以及经济性分析。
  对规划项目要做出投资估算,说明投资来源和资金安排计划。根据项目规划,提出1-2项需国家给予支持的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化技术或需要引进的关键技术,提出相关政策支持建议等;
  五、保障措施
  提出创建“两型”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组织保障体系以及人员队伍建设等。建立试点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如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负责部门)、确定试点工作负责人和联络人;明确责任分工和技术支持单位;提出相关制度建设、配套政策等。
  六、创建效果分析
  提出通过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对行业示范作用进行评估;提出对行业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典型发展模式建议。
  七、政策建议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涉及行业节约、清洁发展的核心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八、实施期限
  试点实施期限暂为三年,各试点企业按此提出计划,可延伸到2015年发展目标、计划。

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


(2007年9月30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2007年9月30日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地名管理,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名的管理。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地名,是指用作标示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名称,包括:

(一)山、河、湖、海、岛礁、沙滩、滩涂、湿地、岬角、海湾、水道、关隘、沟谷、地形区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各级行政区域名称和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

(三)圩镇、自然村、农林牧渔场、盐场、矿山及城市内和村镇内的路、街、巷等居民地名称;

(四)大楼、大厦、花园、别墅、山庄、商业中心等建筑物、住宅区名称;

(五)台、站、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水库、渠道、堤围、水闸、水陂、电站等专业设施名称;

(六)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名称;

(七)交通道路、桥梁、隧道、立交桥等市政交通设施名称;

(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地名实施统一管理,实行分类、分级负责制。

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国土、建设、城管、规划、房管、公安、交通、财政、工商、市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县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行政区域的地名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名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地名档案的管理制度。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与销名



第七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尊重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不得损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破坏社会和谐;

(二)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地方特色;

(三)尊重群众意愿,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第九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省内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同一县(市、区)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同一乡、镇内自然村名称,同一城镇内的路、街、巷、建筑物、住宅区名称,不应重名、同音;

(二)不得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划名称;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不得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名称;

(三)乡、镇名称应当与其政府驻地名称一致,街道办事处名称应当与所在街巷名称一致;

(四)道路、街巷、住宅区应当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五)以地名命名的台、站、港口、码头、机场、水库、矿山、大中型企业等名称应当与所在地的名称一致;

(六)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外国人名、外国地名作地名。

第十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符合下列规范:

(一)使用规范的汉字,避免使用生僻或易产生歧义的字;

(二)地名应当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当能真实地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

(三)不得使用单纯序数作地名;

(四)禁止使用重叠通名。

第十一条 地名通名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建筑物、住宅区地名通名的使用应当具备与通名相适应的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绿地率等。

建筑物、住宅区地名通名的命名规范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地名的冠名权不得实行有偿使用,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 地名的更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不符合本条例第八条第(一)项规定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九条第(一)、(三)、(五)项和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不属于前款规定范围,可改可不改的或者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予更改。

第十四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必要时应当举行听证会。

第十五条 因自然变化、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城乡建设等原因而消失的地名,当地地名主管部门或者专业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销名。



第三章 地名的申报与许可



第十六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与许可,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未经批准命名、更名的地名,不得公开使用。

第十七条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实施许可:

(一)国内著名的或者涉及省外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省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二)省内著名的或者涉及市与市之间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并征求相关市人民政府的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地级以上市内著名的或者涉及市内县(市、区)之间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地级以上市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并征求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四)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八条 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实施许可:

(一)圩镇、自然村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县级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二)村镇内的路、街、巷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县级以上地名主管部门审批;

(三)城市内的路、街、巷名称的命名、更名,由规划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四)农林牧渔场、盐场、矿山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单位向其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征得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 建筑物、住宅区名称的命名、更名,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项目用地时提出申请,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名主管部门审批。

以国名、省名等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建筑物、住宅区的命名、更名,建设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地名主管部门报省地名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一条 专业设施名称、公共场所和文化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由该专业单位向其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征得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二条 市政交通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由规划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三条 申请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理实体的性质、位置、规模;

(二)命名、更名的理由;

(三)拟用地名的用字、拼音、含义;

(四)申报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及相关材料。

地名的命名、更名,受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但涉及公众利益,需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进行协调的,受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命名、更名和销名的地名,批准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并按程序报省地名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二十五条 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标准地名由地名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并负责编纂出版。

下列范围内必须使用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

(三)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地图和信息网络;

(四)道路、街、巷、楼、门牌、公共交通站牌、牌匾、广告、合同、证件、印信等。

第二十六条 地名的书写、译写、拼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申办建设用地手续和商品房预售证、房地产证及门牌涉及地名命名、更名的,应当向国土、规划、房管、公安部门提交标准地名批准文件。

第二十八条 地名类图(册)上应当准确使用标准地名。

公开出版有广东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类地名的地名图、地名图册、地名图集(包括电子版本)等专题图(册),属于全省性的,出版单位应当在出版前报省地名主管部门审核;属于地区性的,报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审核。

办理地名类图(册)审核手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名类图(册)核准申请书;

(二)试制样图(册);

(三)编制地名类图(册)所使用的资料说明。

地名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第五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第二十九条 行政区域界位、路、街、巷、住宅区、楼、门、村、交通道路、桥梁、纪念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台、站、港口、码头、广场、体育场馆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地名标志。地名标志的设置由所在地地名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负责设置、维护和更换。

地名标志牌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地名标志牌上的地名,应当使用标准地名,并按规范书写汉字、标准汉语拼音。

第三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涂改、玷污、遮挡、损毁地名标志。因施工等原因需要移动地名标志的,应当事先报所在地县以上地名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当地县级以上地名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撤销其名称,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公开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按国家规定书写、译写、拼写标准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地名主管部门审核擅自出版与地名有关的各类图(册)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未使用标准地名,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止出版和发行,没收出版物,并可处以出版所得两至三倍罚款;

(五)擅自涂改、玷污、遮挡、损坏、移动地名标志,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

第三十三条 盗窃、故意损毁地名标志的, 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地名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地名命名、更名或者地名类图(册)申请不依法予以许可的;

(二)对不符合条件的地名命名、更名或者地名类图(册)申请予以许可的;

(三)无法定事由,不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的;

(四)利用职权收受、索取财物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